您的位置:大嘴外教 > 教育理念 > 学不好英语,极有可能是因为不了解中西思维差异
学不好英语,极有可能是因为不了解中西思维差异
  • 来源:
  • 作者:大嘴外教
  • 发布时间:2023-03-09

“中国学生学英语的一大难点是     经常把汉语思维代入英语表达
举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即便是大学生,脱口而出的是
I am from Hebei, Shijiazhuang 
我来自河北石家庄
而英文中表达地名的语序是从小到大,应该是
I am from Shijiazhuang, Hebei.
你可以说学生的记忆力不行,没有记住英文语法中的某个规定。

但我想说的是,我们似乎没有认真思考过,学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真的和记忆力勤奋努力这些有关吗?

我们再来看中国学生常写的两种错误句子。I like reading. Including fiction and non-fiction.
我喜欢阅读。包括虚构和非虚构作品。
I go to school, my brother stays at home.我去学校,我弟在家。
从汉语的角度来看,句子没有一点问题。但英文这样写却是错的。

为什么呢?
第一个句子,我们称之为fragments(残缺句)
第二部分 Including fiction and non-fiction 缺少主语和谓语。
第二个句子,我们称之为run-ons(流水句)
两个主谓结构完整的句子之间不能用句号表示。

透过现象,我们来分析下问题的本质
英语有一套有别于汉语的语法体系。
严谨、生硬、重逻辑
挖得再深一点,决定中英两种语言差异的关键是中西思维的不同。
我们拿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思维如何影响语言。中外不少名家包括严复、林语堂等对中西两种思维方式的异同有过很多精彩的论断。
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教育家严复曾对中西学有过这样的评价,“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言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

严复
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曾任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校长
翻译过《天演论》,早年曾赴英国留学
被康有为称为“精通西学第一人”

我国著名学者、文学家林语堂对中西国民性提出过独特的见解。他曾说,“中国的文化是静的文化。西洋的文化是动的文化。中国主阴,外国主阳,中国主静,西洋主动。中国人的美德是静的美德,主宽主柔,主知足常乐,主和平敦厚;西洋之美德是动的美德,主争主读,主希望乐观,主进取不懈。中国人主让,外国人主攘。外国人主观前,中国人主顾后。”
林语堂
中国作家、学者、翻译家
曾留学美国、德国
两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曾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总体而言,东方人偏重人文,注重伦理、道德;西方人偏重自然,注重科学、方法。

这两种思维方式在中英两种语言上有什么表现呢?
首先,西洋语言是法治语言,中文语言是人治语言。
这句话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说的。
东方思维本质上是悟性主义,偏重直觉、形象、主观和模糊性;
西方思维本质上是理性主义,偏重逻辑,推理,客观和确定性。
汉语讲究形散神聚。重语感、变通,句子的组合自由度大,表达形式多样,有很多非逻辑的表达。比如,
“去了也是白去”
这句话其实蕴含的逻辑是假设条件句。

用英文怎么表达呢?
Even if you go there, it won’t do any good.
用了even if这样一个表达假设的从属连词,构成了主从复合句。
英语句式在形式上明显更加整齐,符合逻辑。英文注重形合,形不散神也不散。
其次,汉语细节在前,结论在后;英文结论在前,细节在后。
汉语是分析语。它的逻辑常常是由先到后,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比如,下面这段话:
“过了一些时候,从远方传来了消息:在小铜球坠落的当天,确实发生了地震。这一切终于得到了澄清。”
事件的陈述确实是按照消息得到证实的过程,由先及后的顺序展开的。

我们再来看它对应的英文表达:
"All was cleared up some time later when ne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
英文的顺序则倒了过来:
先有结论:All was cleared up. (这一切终于得到了澄清)
再有总结性的表达:News came from a distant place. (从远方传来了消息)
最后是细节: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le copper ball fell.(在小铜球坠落的当天,确实发生了地震)

和中文的顺序恰恰相反。
汉语句子句首呈现开放性(open beginning), 容许较大限度的逆线性延伸。句尾呈现收缩性(contracting ending)。
而英文句子的句首呈现封闭性,句尾则呈现开放性。
我们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英文地址的表达是从小到大,中文则是从大到小?

这也和中文表达侧重由因及果,由大到小有关。

第三,英文表达倾向于间接、婉约,汉语倾向于直接、明快。
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开始,委婉语盛行,当时的社会风气重礼仪道德,崇尚谦虚有礼。
维多利亚时代的服饰,含蓄而华丽

多为立领、高腰、公主袖、羊腿袖等宫廷款式

比如,一些职业为了装饰门面,提高行业的社会地位,会使用一些高大上的表达。比如,
talent delivery specialist, 字面意思“人才输送专家”,其实就是“招聘专员”(recruiter);
Communication executive, 字面意思是“通讯主管”,其实就是“客服”(call center worker);
Color distribution technician, 字面意思是“配色专家”,其实就是“油漆工” (house painter)。
Sanitary engineer, 字面意思是“卫生工程师”,其实就是“管子工”(plummer)

比较好笑的是,近几年我们的汉语也出现了这种抽象化的表达。
比如,我们来看看各大厂老板如何委婉地说出“裁人”。
“公司要进行结构性优化。”
“混日子的人不是我兄弟。”
“提前吃饭的员工要被淘汰。”
“百度要激励狼性,淘汰小资。”
“华为要放弃平庸员工。”

“从今以后,阿里每年要向社会输出1000名人才,他将带着阿里得到的工作经验,
参与社会各个行业的建设中来,回馈社会。”

但总体而言,汉语特别是书面语“宜显不宜隐,宜直不宜曲,宜明不宜暗”,追求“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汉语中的谦辞敬辞不等于委婉语,谦辞敬辞多是自谦或表达尊重,和说话兜圈子有区别。

举几个敬辞的例子:
贵姓(your name),府上(your home), 高见(your opinion), 光临(your presence)

再看几个谦辞的例子:
鄙人(I),小女(my daughter), 拙作(my writing), 寒舍(my home), 愚见(my opinion)

第四,英文避免重复,汉语习惯重复
英文表达的一大特点是喜变化忌重复,强调用词的多样性。

比如,一篇新闻报道可以用六种不同的表达来称呼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

Mrs Thatcher, she, the Prime Minister, the Iron Lady, the leader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 the first woman Prime Minister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重复不仅仅体现在词语的反复使用,

还包括:音节重复。比如,
Commercials seldom make for entertaining and relaxing listening.
这里-ing重复了太多次。

句式重复。比如,
This is not a foolish thing, for the voters can elect anyone they want. But the people must turn on heavily, for if they do there is little doubt that they will elect the men they want.

这里重复了for…句式。

意义重复。比如,
Mutual cooperation, necessary requisite, still remain, repeat again

重复在汉语中较为普遍,能够使结构更为完整,也能满足修辞的要求。比如,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写在最后
不管是西方的理性主义还是东方的悟性主义,都有各自可取的地方。只有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才能克服思维定势,提高对事物的认知。

回到外语学习上,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借助对比分析的方法,排除母语的干扰,克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而不是一味地将原因归结为记忆力勤奋等因素。

大嘴外教专注国际教育16年,提供国际化课程的私教服务,涵盖语言(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国际考试(雅思、托福、SAT),国际课程(AP、IB、A-level)等素质教育课程。专属中外私教一对一各性化教学,学习效果高效提升!
关注我们,与我们一起成为孩子国际教育的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