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大嘴外教 > 大嘴新闻 > 没有考试压力,如何坚持学习英语?——外教成人英语学习方法
没有考试压力,如何坚持学习英语?——外教成人英语学习方法
大学时舍友喜欢看越狱,某日路过瞥到的场景现在依然记忆尤深:牢房里,Sucre想让Scofield帮忙写一封情书,下床的Scofield抬头用深邃的眼神盯着Sucre,问了句:What's the context? Sucre是在闲聊时突兀地抛出这个问题,或许Scofield想问得更细一点——你们感情到了什么地步,之后想怎么发展,情书想表达什么等等。虽然只是偶然看到了几秒钟的镜头,但现在一看到Context依然很清晰地记得六年前它在剧中的使用方法和时机。
丨英语教学的误区 试想一个美国小朋友学习语言的场景:母亲带着他在小区里看到了一只猫,便说:This is a yellow cat.他在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看到了猫在向他走来,“喵”地叫了一声,或许可爱的容貌还带给了小朋友欢喜的情感。在学习“猫”这个词的时候,他不仅仅是听到了这个词,同时也伴随着生动的画面,对象发出的声音,以及带给自己的情感体验。相比起我们英语教学让学生背诵
这也是我们接受的英语教育难以让我们做到流畅交流的原因。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老师都是在尝试用中文来解释各种单词、句型和语法,不断强化我们用中文来理解英文的思维模式。这固然会导致速度较慢,而且难以记忆深刻。这是一种偏逻辑和刻板记忆的方法,更不要说很多英文表达难以精确地用中文来理解,一个单词也可能比其中文翻译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就像最开始的例子,只有Context这个词本身,能够精准地表达Scofield的意思,而各种直译都会显得词不达意。
遗憾的是,多年的英语教学,让我们自然形成了用中文学习英文的惯性就算到了大学,英语课堂还是用中文教学,考4/6级拿着中英文对照的单词书在背诵。而在花了十余年时间学习后,碰到一位外国朋友依然用不出背诵过至少几十遍的高考必备3500词,这让绝大部分学子对英语感到沮丧,便敬而远之。
丨改变用中文理解英文的惯性 对于成人而言,若想朝着熟练使用英语继续迈进,我想第一步依然要回到最根源处,改变用中文去理解英文的惯性。要做到这一点,有英语环境固然是最好的。Jason在菲律宾有一次上洗手间误以为没人,推门的瞬间听到里面传来惊讶的一句“Ops”,很生动地上了关于Ops用法的一课。但是在没有条件的时候,也有很多遵循这个方法的APP能够帮助我们。
Jason用过最好的一个软件是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从最基础的She is a girl, 到超过15个单词的句子,设计了五个级别的课程,涵盖了日用基础的大部分词汇,以及语法和时态等。整套课程的核心是每一个句子都会配图,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是猜测)去选对应的图片,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总想先把句子翻译了再去选对应图片,碰到不懂的词汇想查中文解释。但是当坚持把这套课程从头到尾学完两遍之后,终于初步感觉在表达时可以尝试直接从场景到英文,而不是先想翻译。
罗塞塔石碑界面
国内按照这个思路做的比较好的还有百词斩,也会把每个单词配上例句和图片。但是百词斩课程设计关注不同考试所要求的考纲词汇,图片之间没有太多对比,相比罗塞塔石碑不太成体系。对于初步想要建立英语思维的同学来讲,依然建议把罗塞塔石碑完整地过两遍,再继续学习其他的材料。
另外,我们在学习单词的时候,可以尝试抄写一下英文解释,能帮助我们在英语语境下更加精准地理解单词。有的同学还喜欢通过背诵来学习,也可以努力避免应用中文翻译的背诵法。比如新概念第三册有一篇讲到追寻美洲豹的文章,我们在理解完通篇内容后,可以先想象每一个情节,并把它们在脑海里拼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画面越细致越好,甚至提到Puma Fur的时候你都能想象出那金黄茂密手感又好的豹毛,然后再用英语把这个故事复述出来。(不过背诵的材料不推荐新概念,后面详述)
丨英语学习的动力与目标 曾经有几段印象比较深的对话经历——张家界旅游碰到服完兵役的以色列小哥,讲述他在战场的经历;菲律宾坐船碰到一位美国传教士讲述他童年时的耶稣神启故事(两眼放光的他在漫天银河的夜晚差点拉我入教);教堂里一位澳大利亚老爷爷盛赞习大大的外交……每次回忆起这些经历,都觉得这些短暂交谈的感觉十分美好,语言帮助你真切地了解来自异地的朋友,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文化和对世界人生的观点与感受。
在学校生涯中,还有考试支撑着我们不断在英语上付出努力。但要长久坚持,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持续的快乐和成就感。
以前对MBTI比较感兴趣时,想看其创始人写过的一本《天资差异》,但是豆瓣评论其中文译得较为粗糙,尤其对于心理学专业名词和句子翻译较为晦涩,便尝试阅读原版《Gifts Differing:Understanding Personality Type》。读的过程中慢慢改变了原来对于英文阅读的看法,发现原版的遣词造句十分流畅清晰,而且并没有想象中难理解。或许绝大部分译本都是如此,尤其畅销书。毕竟翻译一本书对于作者中英文功底都要求很高,真正的大家会反复琢磨每一个句子是否达到信雅达的标准,但普通的译者不一定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时间。
从另一个角度,好的英语作品也具有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希腊音乐家雅尼的自传《Yanni in Words》开篇写到自己的创作风格:When I compose I blend a rainbow of styles and ethnicities and witness the souls of many cultures come together obviously and easily. The result is more color, beauty, and strength. A seamless mesh. Unity. 四个句子逐渐减短,一步步叙述自己创作时喜欢将不同的风格与文化融合到一起,最后一句仅一词Unity,充满了力量以及内心的笃定。这样优美的表述,换做任何的翻译,或许都会失色不少。这与中国经典一样,为什么很多学者建议在学习四书五经等经典时先只读原文,不要看任何的翻译,我想是一个道理,毕竟现代文与古文已然不是一个语境。
但回头看我们过往所学的英语材料,基本没有任何值得我们回味的内容,李雷和韩梅梅的爱情似乎没有多动人,新概念三第一篇的电影院争吵,也跟我没什么关系。固然这些材料的优势在于循序渐进,涵盖了必要的词汇、语法和句型,但语言学习并不像理科学习那样必须遵循线性的进程。私以为在有了初步的英语能力之后,就要开始接触有价值的内容,不管是文学上的,还是知识上的。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有一种获得感,体会英语本身的魅力。也才能给予我们源源不断地动力。
同时,不管是国家政策还是企业战略层面,我们都能看到未来大量国际化合作的趋势。从相对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具备较好的英语能力也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每个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或许都会有不同的出发点和努力的方向。在不断探索中找到支撑自己努力的原动力,相信会支持你走得更远。
丨几个话题的探讨:精与泛、其他 精与泛:学习英语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感觉,当下学习到一个精妙的表达,但是过后怎么也使用不出来。这与我们对于一个学习材料重复的次数有关。在日常交流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单词不过四五千。若我们能通过练习不断熟练高频的词汇和其使用方法,也就更容易应对各种交流的场景。有一位口语很好的英语爱好者提到过他的练习方法:把自己最喜欢的10部英文电影,每部都不带字幕地看了20遍以上。主角说上一句台词,他基本就能接出下一句。如果我们对于自己喜欢的英语作品能达到这样的熟悉程度,流利表达只是顺其自然的结果。
相比之下,泛听、泛读给我们带来的是知识面的扩展,以及拓宽我们对于单词使用场景的了解。比如Emphasis是强调的意思,当我们看到政府制定政策的重点,学校或者公司强调的行为,都可以用Put Emphasis On的时候,我们对于这个单词的了解就更加立体,记忆更加深刻。
对于初学者,建议以“精”为主。将经典的材料按几十遍朗读、阅读、精听的量,不断重复、熟悉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以此为轴,再来拓宽各种阅读和听力,会感到流畅得多。
除了上述的罗塞塔石碑和百词斩,Jason还尝试过“每日英语听力”和百词斩推出的看电影学英语课程。两者异曲同工之妙在于学习材料皆非教材类型,更加贴近生活和口语化。同时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对一个句子反复地听很多遍,能让自己练习辨识单词,句子发音的细节,尤其是不同单词的辅音、元音连接处。学习过后明显感觉提升了英语听力的理解速度。
此外,词典方面推荐欧路词典,手机和电脑版本体验都很好。最优秀之处在于可以内置喜欢的词典库,比如例句丰富、解释权威的牛津高阶。
发音练习:发音要想贴近美式或者英式,除了大量听力和模仿之外,还可以学习不同音节的发音规律,以及口腔内部的动作。比如美式和英式在发Car的尾音时有明显的不同,美式要求在发R结尾时,舌头有一个往内拉的动作。对于成人而言,单纯模仿听到的声音很难掌握这个要点。对于美音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学习一门由NPR News主播打造的“美语发音视频教程”,对于每一个音节的发音要点和嘴型都有详细的讲解,而且有配套的练习教材。跟随课程反复诵读教材对纠正发音很有帮助。 想加薪,英语却是短板?想出国尽情嗨,却担心语言障碍?想和歪果仁愉快的交流,却发现自己是哑巴英语?不要沮丧,来大嘴外教,沉浸式外教一对一教学,流利英语自信开口说!还在等什么,即刻点击咨询吧
|